剧情介绍
昭和三年(1928年),大石久子(高峰秀子 饰)到小豆岛小学的分校执教。骑着新型自行车穿着西装的大石老师给这个贫困的村落带来了新鲜的气息,分校的12个学生也对她颇具好感。某天大石掉进孩子们挖的坑,扭伤脚腕。休养期间12个孩子走上8里路来看望老师。
大石因伤转回总校任教,适逢军国主义盛行期间,大石的怀疑态度令其遭到同事的鄙视。随着战争的进行,已经转到总校读书的12个孩子中有的加入军队。大石对军国教育的质疑不断加深,最终选择辞职,回家相夫教子。
战后大石老师回到分校,望着教室里陌生而纯真的面孔,想起当年12个孩子不同的遭遇,终于流下了眼泪……
大石因伤转回总校任教,适逢军国主义盛行期间,大石的怀疑态度令其遭到同事的鄙视。随着战争的进行,已经转到总校读书的12个孩子中有的加入军队。大石对军国教育的质疑不断加深,最终选择辞职,回家相夫教子。
战后大石老师回到分校,望着教室里陌生而纯真的面孔,想起当年12个孩子不同的遭遇,终于流下了眼泪……
我要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BobMing
强烈的抒情容易被指煽情刻意虚假,但本片纯美童真的情感抒发,配合朴素的反战观、富于真实感的表演带给人触动和震撼。战前清新质朴,战时用字幕遮掩假丑恶(但民族主义、军国主义布上孩童脸上时仍触目惊心),战后丈夫幼女学生相继丧生,当幸存者重聚,那之前的美好只留于照片,对战争的控诉不言自明。
回复
举报
2020年11月20日
孟浪
1954年日本《电影旬报》十大电影第一位。“老师和学生之间唯一的联系只是政府编纂的教科书。”木下惠介为庶民电影大师,本片以乡村生活开场,片中人与大山大海无以分割,充满人文气息。人物每由远景入镜,远游或奔波象征人生段段历程,庶民的成长及创伤见证家国变迁,片末的破碎凋零流露强烈反战意识,影片却不悲情:人生如逆旅,在苦难流离中,有人间的珍重惦念为暖流。高峰秀子既风流灵动,又庄重亲和,演绎生命的温柔与坚韧,春风不息;她新近撰书自荐十三作,本片毫无意外位列其中。影片虽然拍摄于50年代,却深刻的反映了30年代时期日本国内军国主义风气盛行之下个体命运盲从于国家政治的现实。这部电影公映后,小豆岛旋即成为旅游胜地。而在西方世界,本片更被评为日本田园抒情片的最佳代表作之一。
回复
举报
2020年11月20日
南悠一
早年的日本电影真好看~放现在我也可能会嫌弃配乐太多,但放在那时很好,正当流行。
回复
举报
2020年11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