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其实,作为左派的戈达尔,早在1968年从传统电影体制撤出来后,就以同情心关注着巴勒斯坦问题。他的吉加.维尔托夫小组在1970年于约旦实地拍摄关于巴勒斯坦解放运动的《直至胜利》,后来因为客观历史事件而被迫放弃。而这部未能露面的电影也成为吉加.维尔托夫小组电影试验的高峰。接下来的1974年,他与玛丽.密耶维尔在他们位于格勒诺勃城的声影制作室(Sonimage)完成了《此处和彼处》。
援引戈林.麦凯波在《戈达尔:影像、声音与政治》一书中所述:这部影片包含了《直至胜利》一片的部分片段,以及有关当代法国社会的影像。戈达尔将两者排列组合在一起,是想捕捉巴勒斯坦革命(彼处)和法国消费社会(此处)两者之间的差距。连接此处“和”彼处的这个连接助词“和”才是本片探索的焦点所在:我们在这里的生活、存在(法国)与那里的斗争(巴勒斯坦)两者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呢?一个电影工作者又如何创造出能够衔接二者的声音和影像呢?
援引戈林.麦凯波在《戈达尔:影像、声音与政治》一书中所述:这部影片包含了《直至胜利》一片的部分片段,以及有关当代法国社会的影像。戈达尔将两者排列组合在一起,是想捕捉巴勒斯坦革命(彼处)和法国消费社会(此处)两者之间的差距。连接此处“和”彼处的这个连接助词“和”才是本片探索的焦点所在:我们在这里的生活、存在(法国)与那里的斗争(巴勒斯坦)两者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呢?一个电影工作者又如何创造出能够衔接二者的声音和影像呢?
我要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阿树~
阶级对立之于声画关系,电影和明天的本质就是革命。虽然知道不能脱离极左政治分析他此时期的作品,我还是愿意把它当成一种新语言结构来观赏。
回复
举报
2020年11月22日
孫偉
回复
举报
2020年11月22日
TWY
从中东世界出发,戈达尔和他的维尔托夫小组思考着1970年代的纪录影像...... 而2010年代的这种影像,和本片中呈现的,本质又会有何不同?世界依旧被无限量的噪音和垃圾影像包围着,而也有一小撮人用小型摄影机器,背对着兜售他们的资本家,来纪录着改变和革命,戈达尔甚至又将中东摆到了其新作的中心地区,无疑也证明了这部影片的卓越眼界,两个时代,此处与彼处,关于影像的历史轮回仍旧继续着。
回复
举报
2020年12月27日